聚焦两会|关于城市更新、双碳、乡村振兴…代表们这样说
作者:
来源:
日期:
2023-03-23
人气:
2756
2023年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有多位代表委员和政协委员为工程咨询行业和建筑行业建言献策,这些提案对我国制定、推行各种政策具有重要影响。下面,我们来盘点一下两会期间工程咨询业和建筑业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新动向和新风向。
倪虹表示,城市更新关键是要找准问题和有效地解决问题。怎么能找准问题?要对城市实施“体检”。“体检”怎么检?两个方面。一是坚持问题导向。从房子开始到小区、到社区、到城市,去寻找人民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二是坚持目标导向。去查找影响城市竞争力、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短板弱项。重点在四个方面做工作:
第一,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建设完整社区。老旧小区改造可以用“3个革命”概括:第一个是“楼道革命”,消除安全隐患,有条件加装电梯;第二个是“环境革命”,完善配套设施,加装充电桩等和适老化的改造;第三个是“管理革命”,党建引领、物业服务。近五年,全国改造16.7万个老旧小区,惠及2900多万户、8000多万居民。2023年,我们希望再开工建设5万个以上老旧小区,力争能够让2000万居民获益。
第二,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通过数字化手段和城市更新,对城市的供水、排水、燃气、热力、桥梁、管廊等进行实时监测,及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城市的保障能力大幅度提高。
第三,要做好城市历史街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传承。不能因为城市更新,搞大拆大建。历史街区、历史建筑既要保护好,还要活化利用好,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第四,要推进城市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更新不仅要改造老的、旧的,补短板,还要有创新思维,用科技赋能城市更新。特别是现在要抢抓机遇,把5G、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想办法进家庭、进楼宇、进社区,共同建设数字家庭、智慧城市,让我们的城市更聪明,让科技更多地造福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
周岚表示,从当前各地实践情况看,城市更新项目大多数还是以政府推动为主,市场力量参与不足,这影响着城市更新行动实施的可持续性。建议,授权地方政府探索推动市场力量深度参与城市更新行动的可实施路径。
1.授权地方政府率先开展综合试点
城市更新行动内容涉及面广,需要自然资源和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消防、财政、税务等多部门联动。在国家城市更新立法和其他上位政策出台前,建议由国务院授权地方政府综合试点,各地结合实际形成综合试点方案报批后实施。
2.探索政府自上而下引导和市场自下而上参与的可操作路径
地方政府需要详细调查更新地区的群众总体需求,按照自上而下规划确定的地区公共设施配套、基础设施改善、园林绿地公共空间等要求,形成地区的城市更新实施纲要,明确城市更新的目标任务和刚性要求。对于自下而上形成的更新实施方案,在征得地区居民和相关权利人同意后,可采用地方人大批准“关于某地区的城市更新实施方案的决议”形式,有效处理好创新突破与依法行政的关系。
3.鼓励市场力量参与城市更新实施建设运营一体化
由于城市更新项目即期资金平衡难,建议支持参与更新的市场主体提高物业持有比例和期限、以长期运营收入平衡更新改造的投入,同时推动开发主体转变为更新地区的长期运营商。
加紧建立城市更新长效机制,系统推进开发建设方式转变1.出台更新行动方案
明确城市更新的行动目标、重点任务、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等。各地再根据此制定实施方案,细化目标任务,狠抓工作落实,让城市更新行动“可操作、可量化、可考核”。
2.健全长效工作机制
国家层面建立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各职能部门协同配合、省级政府统筹实施的城市更新工作机制,厘清职责边界。地方需要对照完善一套权责明确、运转高效、推进有力的工作机制。
3.完善政策标准体系
加快城市更新政策、标准等研究制定,尽快启动《城市更新法》立法,科学指导各地采用全面改造、混合改造、微改造等多种方式,分区分类分时有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既有建筑和“三旧”改造利用。加快构建城市建设规划编制实施体系和适应城市更新工作需要的建设工程许可制度,优化城市更新项目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
4.加大要素保障力度
加大对城市更新的政策、资金等支持力度,国家层面设立城市更新专项资金,建立城市更新国家和省级重点项目库,对纳库管理的项目,专项资金给予适当补贴。出台规划、金融、财税、用地等支持政策,鼓励居民和社会资本等以不同方式参与城市更新项目实施 。
1.加速建立统一的建筑碳排放相关统计和核算制度
以明确建筑领域碳排放核算边界和通用计算方法,满足不同领域的数据需求,建立完善的统计和核算制度。
2.明确建筑运行碳排责任人,建立建筑碳排放管控多方协作管理机制
修订相关法规和政策文件,明确建筑碳排的责任主体,并由监督责任方和行业管理责任方共同管理。
3.跨行业合作建立碳排放动态评估与监测体系
开展能源领域动态碳排放因子研究,以利于推动建筑能源的精细化动态管理。
4.加大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建筑发展的力度
完善绿色建筑预评价体系,支持绿色建筑前置信贷认定,银行应将获得绿色建筑标识作为信贷合同的履行承诺。推动相关部门合作,共同研发支持绿色低碳建筑的多品类、多场景绿色金融产品。
5.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促进民众减碳行为
加强绿色低碳理念和优秀示范项目的宣传,推广绿色低碳建设经验。
为了解决大量机电设备节能水平低、建筑智能化控制系统渗透率低、建筑碳排放核算方法和碳限额标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他建议:
1.制定绿色建筑推荐产品目录,为高性能、可再生能源建筑节能产品购置提供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
2.推进绿色建筑核心技术攻关,以建筑节能减碳为重点,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鼓励龙头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3.加快构建碳核算体系,建立规范、统一的建筑碳减排核算机制,推动建筑能耗限额标准的制定。
4.设立碳普惠地区试点及项目试点,制订《碳普惠促进法(草案)》及与之相配套的碳足迹、碳账户等制度与标准,建议设立全国碳普惠管理及运营机构。
为了更好地促进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发展,推动行业高质量转型升级,倪海琼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尽快加大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应用推广力度。
建议由住建部门出台推广应用政策,在新农村建设、老旧房屋改造、新增建筑中加大应用力度;在全国各省市公建项目中加强示范,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项目,以及医疗、教育等公共住房中加深应用,切实提升建筑质量和使用寿命,带动全产业尽快实现跨越式发展。
2.通过全产业链带动催生数万亿蓝海市场。
大力支持建设国家级超低能耗建筑产业基地、科创中心、展示中心,推动上下游协同发展;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突破一批关键设备和核心材料的研制瓶颈;重点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实现数万亿蓝海市场。
3.以政府为主导推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建议进一步强化政府的主导监管与主动干预作用,率先使用和大力推广,甚至像推广装配式建筑一样强制推广,提前引导社会全面提升认知,逐步感受并接受这一新型高科技建筑。同时,由政府对出台政策、标准编制、设计施工、监理检测、验收评定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管理,确保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有序发展。
1.进行广泛调研,鼓励不同地区分类规划。
调查农民和潜在宅基地使用者对宅基地流转与转让的意愿,根据村庄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历史文化等特征,统筹农户意愿、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对不同地区的农村进行分类规划。
2.因地制宜,多渠道盘活农村宅基地使用。
对已经发挥经营性用途的宅基地可以纳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进行交易。在经济较活跃的农村地区,农业和生态用地正在发挥重要的乡村振兴功能,不仅现存的宅基地可转化用途,而且还需要通过“点状供地”增加配套的建设用地供应。对于人口流失严重地区出现的大量闲置宅基地,允许复耕为农业用地,并且转化为补充耕地指标。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交易市场,允许农民直接通过该市场将补充耕地指标进行交易,并有偿退出农村宅基地使用权。
3.在宅基地监管和权益处置中,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加强村集体决策。
明确村集体在宅基地监管和权益处置中的主体性作用,具体规则由村民通过民主协商的方法确认,由集体经济组织负责维护农民资格权,放活使用权。
张谨希望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基于文脉的城乡建设理论研究与标准制定、活化利用历史遗存、强化城乡公共服务供给,助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城乡建设新实践。张谨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城乡建设,必须“是中国的”,即能留住本土的“根”与“魂”,能让百姓记住“乡愁”,同时城乡建设必须立足人民需求、面向现代,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城乡建设既要梳理延续文脉、活化利用历史遗存,也要做好现代化公共服务供给。
“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和传统农房更新换代为现代建筑是一个关键时期,也是绿色建筑在农村推广的窗口期。为了在北方地区实现清洁采暖的新突破,需要加大力度推广使用地源热泵技术,并因地制宜地发展地表水源热泵、浅层土壤源热泵和空气源热泵等技术。针对这些问题,钟宝申提出了以下建议,以促进城乡绿色建筑高质量的发展:
1.制定乡村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助力城乡协同发展。
2.充分考虑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发展潜力,加快部署进程,为城乡建筑提供更多的绿色一次能源。
3.在推广使用地源热泵方面开展专项工作,为绿色建筑清洁采暖打开突破口。
建议提高硅能源产业零碳、低碳能源自给率,允许其自建光伏、风能电站,配套完善相应体制机制、政策措施,优惠减免过网费,实现自发自用,既满足增量用能需求,又不增加碳排放。鼓励光伏、风电、水电等绿电优先保障供给硅能源生产企业,真正实现绿色能源生产绿色能源的零碳循环。
加大储能材料产业链政策支持力度,健全储能安全标准管理体系,持续降低储能材料行业用电成本,建立健全储能参与电力市场机制。支持储能材料龙头企业联合国家电网共建储能电站,提升“削峰填谷”等需求侧灵活调节能力;加快储能市场化发展步伐,确保储能投资运营收益。建设国家级储能材料研发中心和技术联盟,加强核心技术攻。
为充分保障建筑工程设计市场的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培养高质量设计人才,提升中国设计企业竞争实力,为我国建筑设计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冯远提出两点建议:
1.尽快制定和出台新版建筑工程设计收费标准。
建筑设计属于知识密集的服务行业,需要有一个符合行业发展水平和时代要求的价格标准,但现阶段建筑设计收费大多还是参照02标准,这是二十年前的标准,费率和涵盖内容都需要改进,因此应尽快重新制定收费标准,并形成定期修订机制,以保障和促进建筑设计行业的健康发展。
2.开展建筑工程服务内容以及费率标准的研究。
明确建筑工程服务的业务分类、细化范围,并据此制定费率标准。一是对工程项目的策划、可研、环评、选址、规划、设计、专项咨询、监理、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以及涵盖跨阶段的管理协调,都需要明确收费标准;二是细化设计内容,应涵盖如BIM、工业化、海绵城市、绿建及抗震超限和消防等各类近年来新增设计内容,同时,收费标准中还应考虑深化设计及由业主原因造成的多重返工等工作量;三是考虑设计的工程项目类型和复杂程度,如建筑物高度、跨度、地震烈度,新技术运用等要素,使设计工作的价值得到有效体现。
1.实现中国式现代建筑设计的方法论和科技、人才突破
加强建筑领域的前瞻性基础研究和理论体系创新,实现中国式现代建筑设计的方法论和科技、人才突破。探究和揭示建筑与环境交互的科学规律和设计方法,推动建立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建筑设计理论;推动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建筑设计目标的科研项目定向激励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建设体系的构建,成就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建筑设计领军人才。
2.全面更新提升在生态、低碳和人文目标下的建筑设计标准体系
积极总结以往城乡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深入调研城乡发展中的切实需求,对标国际先进经验,密切结合中国国情,全面更新提升在生态、低碳和人文目标下的建筑设计标准体系。鼓励以人民高品质生活场景带动中国式现代建筑设计及其技术创新,以高品质建筑设计驱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美丽中国建设。
3.推动城市既有建筑的绿色化改造
深入开展城镇建筑遗产多尺度保护更新,持续推动城市既有建筑的绿色化改造。开展差异性保护,加强科学保护和精细保护,建立城市层级间、部门间及顶层与基层之间的有效沟通、反馈和调适机制,形成保护和传承的科学整体认知;提升百姓居住环境品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让“绿水青山”的画卷展开在城市之中,构建具有中国式现代建筑特色的当代城市新风貌。
来源 | 中国政府网、新华社、建筑时报、建筑杂志社